• 關於我們about us
  • ..

  • 展覽刊物 exhibition
  • ..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 商 蟬紋鼎

    Ding with Cicada Decoration

  • 商 羊首匕

    Pi with Ram Head

  • 商 獸面紋爵

    Jue

  • 商 獸面紋觚

    Gu

  • 商 獸面紋鬲鼎

    Li Ding

  • 商 亞嬣斝

    Ya-ning Jia

  • 西周 宁父方鼎 一對

    Pair of Chu-fu Fang Ding

  • 戰國 長方形孔雀扣飾

    Long Belt Ornament with Peacocks

  • 西漢 錯金銀豹文鼠

    Bronze Mouse with Gold & Silver Inlay

  • 西漢 錯金銀銅卮

    Zhi with Gold & Silver

  • 戰國 獸面紋金帶鉤

    Gold Belt Hook

  • 西漢 劉並金印

    Golden Seal

  • 西漢 靈獸金牌飾 一對

    Gold Plague

  • 六朝 鹿角牛首金冠飾

    Gold Hair Plague

  • 唐 金銀裝飾大刀

    Gilt Silver and Iron Sword

  • 遼 鎏金雙龍銀冠

    Gilt Silver Headgear

  • 金 金雙魚耳杯

    Gold Ear-Cup

  • 元 龍紋金帶扣

    Gold Belt Buckle

  • 明 純金三龍寶冠

    Gold Crown

  • 清康熙 金佛

    Gold Buddha

蟬紋鼎

蟬紋鼎

商晚期 高:18.5 cm 口徑:15.5 cm

Ding with Cicada Decoration Shang period (c.16th ~ c.11th B.C.) Height : 18.5 cm Diameter : 15.5 cm

直耳微撇,折沿方唇,深腹直壁圜底,三柱足與雙耳俯視,呈五點式分佈,器足較短,足根較粗,向足尖處順收,口沿下飾蟬紋帶一道。 此鼎形式介於二里岡上層期與殷代晚期之間,它的柱足介於錐形足和圓柱直足之間,這是此時期特點之一,三足較短,時代相對較早,此鼎僅在口沿下裝飾一道紋樣者,也是這時期的特點。 所以此鼎時代,定為殷代中期偏早。 蟬紋是商、周流行的紋飾之一,但絕大多數是與其他紋飾搭配出現,像此鼎純粹以蟬紋為主紋者並不多見。現藏於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的〈蟬紋鼎〉是其較著者,其大小與本件相近。(註一)但細審本件蟬紋刻畫,較其精緻,蟬紋刻劃最少有二組以上變化,而底紋是呈現精細不規則的雲雷紋,這種種說明本件紋飾,充滿新興紋樣草創期活潑多樣的特質,因為尚未規範,所以沒有流於刻版的窠臼,故處處揚溢活潑的生命力。
註一: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二 p.2

羊首匕

羊首匕

商睌期 長:23 cm 寬:6 cm

Pi with Ram Head Shang period (c.16th ~ c.11th B.C.) Length : 23 cm Width : 6 cm

曲柄,柄作長板式,匕面呈淺凵形。柄首鑄一大盤角羊首,柄面鑄接一佇立卷尾狀,似張牙嘶吼的斑紋虎。虎紋以陰線刻畫,虎眼及背脊鑲嵌綠松石。 現今已有考古發掘得知,匕在鼎內、或在甗中與之共出(註一)。青銅器中的匕,其器用應是挹取鼎中的肉食或銅甗中所蒸炊的黍稷等飯食。這充分表明銅匕是青銅禮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是在考古發掘中,「匕」其質材可能是竹木類,早已隨時光而朽腐,因此「銅匕」也就成為青銅禮器群中的珍稀之品。 收藏於 陝西省延安地區文管會 的〈羊首匕〉,與 陝西省綏德縣博物館 所藏的〈羊首勺〉,其藝匠的鑄器意念與本器有密切的淵源。細察陝西省的這兩件動物立雕,雕鑄工藝較本器粗陋(註二)。若將本器的「銅虎」和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殷墟挖掘的〈雙虎弓形器〉作比對,明顯可看出兩者在鑄造工藝上精緻等級的相似性(註三)。本件「羊首匕」所散發濃厚的北方草原民族氣息,及其獨特的區域色彩,無疑將可成為北方式青銅文化圈中的明珠。
註一:〈文物〉1966. 5期 (陝西省永壽縣、武功縣所出西周銅器)
   〈考古〉1968. 10期(陝西寶雞福臨堡束周墓葬發掘記)
註二:中國青銅器全集 北方民族 p.56 p.115
註三: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三 p.211

獸面紋爵

獸面紋爵

商晚期 高: 21 cm 口徑:18 cm

Jue Shang period (c.16th ~ c.11th B.C.) Height : 21 cm Diameter : 18 cm

器體前流後尾,長流上揚,流上一對立柱,圓卵形深腹有三條扉棱,一側有獸首 ,下接三棱錐足。菌形立柱上各繞一蟠龍,頭向流口,仿如守護滿杯鬯酒的架勢。長流飾三角獸面紋,頸部裝飾一道三角蟬紋,腹飾內卷獸面紋以,細雷紋為地。內腹壁上有族徽,形似一戴冠立人,頭上有一大鉞,這圖像表現出鑄器主,應是擁有征伐大權的貴族。 本器最搶眼特殊之處,在於擁有菌形蟠龍立柱一對,近年來出土的爵杯,似乎未曾得見。傳世器中則以藏於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的〈父乙爵〉為翹楚,該器亦傳出於殷墟,雖擁有牛首形蓋,但可惜器身與蓋皆有傷破修護,坑口狀況不佳(註一)。 本件爵杯除了裝飾精緻的浮雕蟬紋、獸面紋,呈顯高低二層雕塑工藝空間之外,其銅質坑口歷時三千年而猶如新鑄,一如守護這杯鬯酒的二條蟠龍,當可藏諸名山,永傳不朽。
註一: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3 圖版 29

獸面紋觚

獸面紋觚

商晚期 高:28 cm 口徑: 16 cm

Gu Shang period (c.16th ~ c.11th B.C.) Height : 28 cm Diameter : 16 cm

口呈喇叭形,器體細高,細腰,腹微鼓,高圈足。頸飾蕉葉紋,其下一周蛇紋,腹部及圈足,飾分解式曲折角獸面紋,腹、足飾有扉棱四道,其間有十字鏤孔四個,圈足上部飾蟬紋一周,圈足內有「族徽」一字。 商晚期的爵、觚常出現分解式獸面紋,其中少數精品,則呈現以細雷紋為地,獸面主體呈半浮雕形式,展現高低兩層精緻的鑄造工藝。若比對考古發掘,我們可看到現藏於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的〈獸面紋觚〉,與出土於河南安陽,現藏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 的〈獸面紋觚〉(註一),傳世品中台北故宮 的〈獸面紋觚〉(註二)和本件銅觚在紋飾安排上是完全一致,也都算是這同類紋飾中的珍品。但若仔細比對,本件青銅觚,較前述參件銅觚,無論在獸面紋的浮雕效果、蛇紋、蟬紋的精細度上,無疑都是首選。甚至將其與典藏於世界各博物中,同時期的精品青銅觚作比較,也絕不遜色!
註一: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二 圖版 114、117
註二: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 p.285

獸面紋鬲鼎

獸面紋鬲鼎

商晚期 高: 22 cm 口徑: 18 cm

Li Ding Shang period (c.16th ~ c.11th B.C.) Height : 22 cm Diameter ; 18 cm

鼓腹分檔,侈口,方唇,口沿上雙立耳與三柱足,成五點式佈列,頸部飾雷紋一道,腹飾三組半浮雕式外卷角獸面紋和龍紋,地紋填以雲雷紋。 鬲與鬲鼎的最大分野,鬲是腹足不分,鼎則可明顯分為腹身及足兩部份。鬲鼎從殷代中期偏早遲至戰國晚期均見其蹤,在這長達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鬲鼎的品類最精緻耀眼者,首推商晚期的獸面紋鬲鼎。現藏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的〈亞魚鼎〉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註一),與 台北故宮 所藏〈父癸鬲鼎〉(註二),都是其中典型的精品。而本件獸面紋鬲鼎,正屬於這個類群,與前兩者作比較在藝術價值上絕不遜色,這也正是其可貴之處。
註一: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二 圖版 59
註二: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 p.213

亞嬣斝

亞嬣斝

商晚期 高: 33 cm 口徑: 19.5 cm

Ya-ning Jia Late Shang period (c.16th ~ c.11th B.C.) Height : 33 cm Diameter : 19.5 cm

侈口,口上一對傘形立柱,長頸,鼓腹,腹一側有牛首 ,分檔,三柱足。頸部飾展體式獸面紋,腹部飾外卷角展體式獸面紋。扳內腹壁上鑄銘「亞嬣」 全器籃鏽錯綜其間,銅地呈綠漆古,從分檔底部觀察,在三柱足內側及分檔底部各有三塊墊片,以肉眼即可清晰辨識。 本件銅斝在紋飾上保存了一些 二里岡時期 的特點,但並不完全一致。而器形上則接近 殷墟西區 M875 出土的銅斝(註一),傳世品中則見於 台北故宮 的〈析子孫斝〉(註二)。但本件「亞嬣斝」其頸部較長,柱足較前兩者粗短,這種種跡象表明其充滿 南方青銅器 的特點,因而時代也可能較前兩者稍早。在當今學術界密切關心 區域文化 議題的歷史時刻,本件「亞嬣斝」或將是解決商殷墟王朝與南方部族關係的鑰匙之一。
註一:殷墟青銅器 圖版 191
註二: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 p.159

宁父獸面紋方鼎(一對)

宁父獸面紋方鼎(一對)

西周早期 高:25 cm 口徑: 18.5 x 12.5 cm; 高:25 cm 口徑:18.3 x 12.3 cm

Pair of Chu-fu Fang Ding Early Western Zhou period (11th C. ~ 771 B.C.) Height : 25 cm Diameter : 18.5 X 12.5 cm; 18.3 X 12.3 cm

方鼎,器體呈長方槽形,方折口沿,一對立耳,柱足細長 ,腹飾外卷角獸面紋,以細雷紋為地紋。四足上半端,飾大角牛首紋,鼎體四角及四壁中央與足根,均裝飾山字形扉棱。銘文六字「宁父作寶尊彝」。( 註一) 整體獸面紋風格,承繼殷墟型式而來,較為接近現藏於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 的〈子蝠方彝〉,但卷角與獠牙,皆較其外揚,再加上整體裝飾山字形扉棱,而更顯其迫人的氣勢。這種精美的扉棱極少見,可以和藏於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的〈成王方鼎〉作比較也不遑多讓。(註二) 這對方鼎通體藍鏽,銅地色呈綠漆古,明顯屬南方坑口所出。從X光透視片上可清淅看到,在獸面紋外卷角內側雷紋地上,左右各有一墊片。鼎底的墊片亦清淅可見。由於肉眼不容易察覺,因此這些地方也可看到鑄造的工藝和用心。 據禮書記載西周列鼎,天子用九,士用一鼎,以奇數為序列,指的是圓鼎。周人特別重視方鼎,無論大小均成偶數使用。而傳世器中成對之方鼎,十不見一、二,此對「宁父方鼎」能同時問世當然也就更顯其珍貴處。
註一:段玉裁注:積者,聚也。宁與貯蓋古今字。
註二:中國青銅器全集 商4 圖版 71 中國青銅器全集 周1 p.1

長方形孔雀紋扣飾

長方形孔雀紋扣飾

戰國晚期 寬: 11.8 cm 高: 6.8 cm

Long Belt Ornament with Peacocks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Length : 11.8 cm Height : 6.8 cm

服裝扣飾,正面中央為長方形框,鑲嵌白玉管兩列各三支,其外嵌孔雀石小圓片裝飾整個面版,上、下緣飾以雙圈紋,左、右各攀附一隻立雕孔雀,狀若拱護中間的瑰寶,背面有矩形釦。 從滇文化的立雕人物上,可看到這一類的扣飾在貴族、勇士的服裝上,扣於腰帶的側面、正面或胸腹之間。以圓形較為常見。製造工藝上裝飾面版上的孔雀石小圓片直徑僅0.2∼0.3cm,視位置而有不同尺寸,厚度皆不及0.1cm,但規整如一是其特點。每個小圓片中間皆有小孔,可能與磨製工藝有關,此種秘技早巳失傳。製成後再一片片粘貼到面版上,使整體牌飾出現華麗的色彩。 滇文化扣飾,由青銅立雕鬥獸式,演進到鑲嵌孔雀石的牌飾,最早者見於 雲南省博物館 藏的 戰國〈長方形猴邊扣飾〉,該館另收有一件 西漢〈長方形狐邊扣飾〉,都是其中珍品(註一)。比對本件「長方形孔雀紋扣飾」上、下緣的雙圈紋與前者全同,尺寸亦相近,周邊之動物紋亦非環繞式布置,雖然玉管排列方式比較接近後者,但還是有所區別,所以本件「雙鳳紋釦飾」應早於 雲南省博物館 的〈狐邊扣飾〉。而「長方形孔雀紋扣飾」所呈現的完整性、藝術性,更是 鑲嵌釦飾群 中其他文物所不能望其項背。
註一:中固青銅器全集 滇 昆明 圖版 152

錯金銀豹文鼠

錯金銀豹文鼠

漢 長: 6.6 cm 寬: 2.5 cm 高: 2 cm

Bronze Mouse with Gold & Silver Inlay Western Han period (206 B.C. ~ A.D. 25) Length : 6.6 cm Width : 2.5 cm Height : 2 cm

全器作張口、豎耳、卷尾之伏鼠狀。器身錯以大塊銀片、金片,間以金銀絲,再於眼、足、尾等處鑲嵌松綠石,在視覺美感上除了增添其華麗感之外,金銀錯的紋樣所帶來的神秘性、莊嚴性,配合鑲嵌的彩石,吐露出一股燦燦然無限的優雅。 立雕的青銅鼠極為稀少,最著名者首推藏於 茂陵博物館 的〈銜物鼠〉,其寫實的刻畫出口銜餅餌的偷食狀,令人不得粲然一笑。(註一)而本件錯金銀鼠其紋飾所散發的神秘特質,不得不讓我們想起〈文選〉「任彥昇•為蕭楊州作薦士表」•句中「豈直鼮鼠有必對之辯」的「鼮鼠」。註解中又記載文獻一則如下:「摯虞三輔決錄:竇攸舉孝廉為郎,世祖光武 大會靈台,得鼠如豹文,熒熒光澤,世祖異之,以問群臣,莫能知者。攸對曰:鼮鼠也。詔問何以知。攸曰:見爾雅。詔案秘書如攸言,賜帛百匹。」後世遂以「鼮鼠」作為文人博識的故典。再檢視本件文物,其背部以金絲為界,錯以菱格形銀片,所表現的熒熒光澤,應象徵其有斑點紋。至此我們可以確定古人之所以大張其事,錯以金銀嵌之彩石的金銀鼠,正是文獻中所記,象徵文人擁有博識之能的「豹文鼠」。
註一:中國美術全集 青銅器 下

錯金銀雲雷龍紋銅卮

錯金銀雲雷龍紋銅卮

西漢 高:12 cm 口徑:8 cm

Zhi with Gold & Silver Western Han period (206 B.C. ~ A.D. 25) Height : 12 cm Diameter : 8 cm

西漢錯金銀雲雷龍紋銅卮,器體圓筒形,直壁,平底,三個蹄足,側附單耳 手,圓頂鈕蓋;後壁上中下各有一圈錯銀勾連雲雷紋,加上腹部的二圈錯銀雲雷紋,共計五圈紋飾,串連組成舒緩流暢、律動變化的幾何及動物裝飾線條,視覺美感效果強烈;又蓋頂和上方的三個S形立鈕,均同樣嵌以雲雷紋飾,作為附有把 手的承酒器皿。卮的出現始於戰國時代;綜觀戰國以迄漢代墓葬,時見陶卮、漆卮或銅卮的出土,然而,像本件滿錯雲雷龍紋的銅卮卻十分罕見。本件戰國錯銀雲雷龍紋銅卮,精美絕倫,檔次極高,和出自南越王墓葬的銅框嵌玉卮(高14.5公分,直徑8.6公分)或故宮博物院藏(原隸屬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雲龍奩(高12.5公分,口徑8.7公分缺蓋),俱為古代卮類酒器中,稀世的酒卮巔峰工藝珍品。

純金帶鉤

純金帶鉤

戰國 長:6 cm 寬:1.7 cm

Gold Belt Hook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Length : 6 cm Width : 1.7 cm

戰國純金帶鉤,鉤首素面,鉤體拱狀,尾部背面凸起圓鈕,扣繫衣帶。本件金鉤,匠心獨運,饒具巧思,光是帶鉤主體的鉤尾部分,即由六個蟠螭獸面組成複合體動物(zoomorphic)紋飾;中間為一獸面,上方兩側,鑄刻兩個獸面,再於其上加鑄對稱的兩個獸面,另在鉤尾背面亦有一側向獸面,總計共有六個蟠螭獸面;古籍稱做「犀毗」、「師比」、「鉤略帶」的帶鉤。其發展與使用迄戰國時代,臻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淮南子•說林訓〉謂:「滿堂之座,視鉤各異,於環帶一也」,式樣奇特,華麗裝飾,展現多元工藝美學的帶鉤,為秦漢以前諸侯王、公卿、貴族等相互炫耀,顯示尊貴身分地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裝飾藝術品。

劉並金印

劉並金印

西漢 寬:1.7 cm 高:0.6 cm

Golden Seal Western Han period (206 B.C. ~ A.D. 25) Width : 1.7 cm Height : 0.6 cm

金印在古璽印中十分罕見,這是由於古璽印自秦漢開始,即已律定了製作印的材質、鈕式、尺寸及文字內容等,必須與使用或擁有者的身分地位有相互對應的關係,特別是在官印的製作上更是明確規範。根據〈漢書舊儀〉的記述,西漢時期金印的使用大抵限於王、侯、太子、貴人、丞相、太尉、大司馬、大司空等貴族及高級官吏(以上所稱述之金印使用階級,比起西漢最高秩級「二千石」官吏還要高)。這說明社會中具備以金為材質使用的人——非官即貴,「金印」是極少數權貴者的身分象徵。「金印」之稀有,不惟在官印體系,私印中,因其材質之貴重取得不易,亦難得一見。展品中此一「劉並」金印,型式為「穿帶印」,印體中間有扁平孔為穿,可以繫綬於腰間,印文一面為「劉並」,另一面為「妾並」,說明所有者為女性,印面文字之篆法整飭疏朗、工整挺勁,章法嚴謹有度,製作技法純熟洗鍊,是藝術性頗高之作品。材質與印文之製作相互輝映,十分精采,堪稱漢私印中之精品。古璽印之收藏與輯錄,自清代金石學蔚起而推向高峰。而此一極具東方品味的藏品,在近年來隨著篆刻流風助瀾,使得高品質藏品識藏者漸夥,這說明古璽印作為藝術收藏品之價值,並不因其質微,仍為藏家注目追逐。類似此穿帶金印,驗諸歷代著錄或出版印譜,從未之見,益顯其珍貴非凡。

靈獸純金牌飾

靈獸純金牌飾

西漢 長:9.2 cm 高:5 cm

Gold Plague Western Han period (206 B.C. ~ A.D. 25) Length : 9.2 cm Height : 5 cm

漢代靈獸純金牌飾,漢代開始,獨創一格的神靈動物主題,乃中國古代藝術的輝煌表現成就。本件純金牌飾,四周二道邊緣,以淺凸繩紋勾勒框沿,並施加錘鍱技法,簍空刻出隱起的神靈動物圖案;漢代的四靈神獸,包括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箇中的龍龜兩種神靈動物,為本件牌飾的主體紋飾;中間龍的造型,雄健威猛,張口舞牙,動作矯健,再巧妙配合兩旁鑴刻的對稱靈龜,迴首相視,縮短龍龜之間的時空距離,畫面渾然一體,充滿神秘活力。比較之下,遼寧西溝畔出土的馬、鹿、鷹等異獸銅飾件;即著名的北方草原民族,鄂爾多斯(Ordos)的鬥獸多呈靜止動物形象,而本件牌飾的靈獸形象刻劃,動感非凡,迺勁流暢,極具傳神之妙。並且比起出自廣州南越王漢墓,墓主趙昧玉衣左右的鎏金銅牌飾,構圖類似,身分等級檔次更高。

鹿角牛首金冠飾

鹿角牛首金冠飾

六朝 高:20 cm 寬:14 cm

Gold Hair Plague Six Dynasties (220 ~ 589) Height : 20 cm Width : 14 cm

牛頭鹿角金步搖髮飾,范鑄成型,頭部輪廓似牛,上嵌綠松石和褐、黃色料石,並焊以金珠裝飾;角部呈鹿角樹枝分叉狀,主根衍生二支根,再向上分出四支根,每枝梢上各掛桃形金葉片;鹿角以及雙耳綴飾的桃形金葉片,組成一株枝葉茂盛的花樹,造形十分別緻奇特。1981年,內蒙古烏蘭查布盟達茂旗,西河子北朝墓葬出土過類似的牛頭鹿角金冠飾,現歸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收藏。 此種動物造型的金步搖,為具有異國風采的中國北方鮮卑貴族婦女髮飾,淵源自漢代皇后鳳簪步搖,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漢代鳳簪步搖以黃金做主幹,加白珠、六瑞獸(熊、虎、赤羆、天祿、避邪、野牛),及翡翠、金璉、珍珠盛飾,隨著腳步挪動,發出玉般磬擊聲,搖曳婀娜多姿,可以參照東晉顧愷之〈女使箴圖〉畫像,得知古代步搖的佩戴方式。

金銀裝飾大刀

金銀裝飾大刀

唐 長:84 cm

Gilt Silver and Iron Sword Tang period (618~907) Length : 84 cm

本件唐刀,由於華麗的金銀裝飾(mounting),應該可以稱作「金銀莊(裝飾)唐大刀」;它和日本東大寺正倉院珍藏的多件唐樣大刀,例如:金銀鈿莊唐大刀,存在密不可分的傳承交流影響關係。刀柄部位,飾有唐代華麗的鳳鳥、寶相團花圖案近,近似日本平安時代的唐樣大刀式樣(也是日本武士刀,其刀柄裝飾部位「三所物」,目貫Menuki、小柄Kozuka等的前身)。主體的刀刃部位,以生鐵反覆層層錘煉,形成硬鋼(和武士刀做法相同),並鑲嵌銀絲七星圖案;殘存的刀鞘,包括環帶和刀鐺部位,則刻劃寶相花紋,其淵源發展自中國漢代的曲柄長(鐵刀)。另蘇俄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藏的伊朗黃金刀具(含有柄Hilt和鞘Scabbard),亦有西方式樣傳承關係足資參考。

鎏金雙龍銀冠

鎏金雙龍銀冠

遼 寬:59 cm 高:18.5 cm

Gilt Silver Headgear Liao period (916~1125) Width : 59 cm Height : 18.5 cm

本件遼代銀冠的雙龍搶球,以及如意頭雲紋,同於波士頓美術館藏遼冠;然而,本件遼代銀冠上方下的綴珠(Granulation)圖案,為波士頓美術館遼冠所無,卓據獨特的唐代金銀器風格,彌足珍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曾經為了一件類似銀冠,重新更改館藏記錄。按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原藏另件與本件造型類似的遼冠(長62公分,寬20公分),1940年入歸波士頓美術館典藏時,學者專家誤把它當作是韓國李朝時代,錘鍱技法的敲花飾件(Repousse Plaque),迄1956年遼寧省建平縣,遼代墓葬出土的同型銀冠出現後,波士頓美術館遂根據此一重要考古訊息,將遼代銀冠重新恢復呈帶狀冠飾,並指出遼代銀冠極可能是宋朝使臣a往契丹的禮物(參見Unearthing China’s Past,波士頓美館刊行,1973年版)

金雙魚耳杯

金雙魚耳杯

金 長:10.5 cm 高:3.2 cm 口徑:9.5 cm

Gold Ear-Cup Jin period (1115 ~ 1234) Length : 10.5 cm Height : 3.2 cm Diameter : 9.5 cm

本件飲器用途的耳杯,侈口平底,口沿加有捲草紋菱花形附耳,外壁亦刻一圈捲草紋,足底內部鐫刻雙魚紋飾,魚眼圓睜,長嘴噘起,鰭尾線形,逗人喜愛。魚是最早和中國古代民族產生密切關係的動物形象,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已經有魚的紋飾;紅山和良渚文化也發現玉器琢製的魚紋,唐宋時期,朝廷文武官員佩戴魚袋,「凡服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以明貴賤尊卑職位;爾後,特殊審美的雙魚圖案,受到傳統封建社會中國人喜好程度,始終有增無減。

龍紋金帶扣

龍紋金帶扣

元 長:13 cm

Gold Belt Buckle Yuan period (1271 ~ 1368) Length : 13 cm

元代純金帶扣,分別由鉤首和環尾兩個部分組成。本件帶扣的中心在於環尾的高浮雕龍紋形象,環尾龍紋,龍頭居中,龍角後伸,綹髮飄動,雙眉粗厚,狀如火焰,圓眼突出,鼻樑高隆,吻長微捲,尾和後肢,昇騰翻飛。 匠師巧妙運用側視的龍頭,搭配蟠曲的龍身,四爪筋肉,賁張動感等龍的形象,傳遞出奇偉而不怪誕,瀟灑而不恣肆的龍紋美學時代精神。宋代以後,是中國龍紋朝向規範化,藝術化的重要關鍵階段。北宋郭若虛,在他的〈圖畫見聞志〉,敘述:「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昇降之宜」,正是本件環尾龍紋形象的最佳生動寫照。

純金三龍寶冠

純金三龍寶冠

明 高:4 cm 口徑:12.6 cm

Gold Crown Ming period (1368 ~ 1644) Height : 4 cm Diameter : 12.6 cm

明代純金龍冠,鑲嵌以貴重紅、藍寶石,黃金寶石,諸色相宜,交相輝映,精工錘鍱,瑰麗極品。本件王室身份代表的皇家三龍寶冠,中央是明代典型的正面莽龍,龍頭上昂,雙角向後,兩眼正視,細頸長鬣,張口伸舌,頸部兩旁,分出雙足,軀體蟠曲,龍尾上捲,鱗紋細密,張牙舞爪,氣勢磅礡;加上旁邊的流雲紋,愈發烘托凌空飛舞的立體感。兩側又有二條行龍,行走搶珠,體態矯健;龍冠後方冠座,錘打出螃蟹、飛魚、海水江崖,寓意「壽山福海」等吉祥富貴紋飾。中國歷代封建社會,宮廷藝術用品之中,龍紋一直躍居顯赫的主流地位;不同時期的龍紋各有不同的歷史意義。由本件明代尊貴寶冠的龍紋,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皇權思想的演變軌跡,以及龍紋的御用審美變化風貌(參見,1956年湖北蘄春縣出土明代金銀鳳冠,高6.9公分,湖北省博物館藏〈歷代服飾藝術〉P.398)。

金佛

金佛

清康熙 寬:8 cm 高:10.5 cm

Gold Buddha Qing Kangxi period (1662 ~ 1722) Height : 10.5 cm Width : 8 cm

清代康熙金質佛像,本件高度僅10.5公分的藏傳佛像(帶有梵式的造像特徵),小中見大,隸屬宮廷匠師精心製作的工藝名品;元代起,藏傳佛教,漸次走進宮廷皇室,著名的薩迦派•八思巴(1235∼80)大師,即受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國師。本件純金錘鍱的釋迦坐像,頭戴五方寶冠,面相豐腴,表情仁慈,兩耳碩大,著袒右肩式袈裟,右手結觸地降魔印,左手持缽於胸前,結跏趺座於雙層蓮瓣台座,造型精美,刻工嚴整,係康熙時代餽贈北方蒙古王公大臣的宮廷造像代表作品。國際知名瑞士籍的中國金銀器收藏大家Pierre Uldry也藏有一尊明代萬曆二十二年(1594)銘款純金坐佛,高12.7公分,曾於Museum Rietberg展覽,參見〈中國金銀器Chinesisches Gold Und Silber〉1994年版,圖版 299。

copyright (c) 2009 - 2014 Elite Antiqu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