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lightened Wisdom:Transformation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could b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1) Chief exponent of Sakyamuni’s teaching (2) Worship of the sacred Mount Wutai (3) Imperial sponsorship of kingship. As a major Buddhist deity, Manjusri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prime teaching or the Dharma of the universal Buddha(Sakyamuni). Like another well-known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who incarnates compassion (karuna), Manjusri embodies wisdom (prajna) ; together these two virtues are keys to enlightenment. In the Vimalakirti Sutra, Manjusri makes the debate with Vimalakirti which focuses on Manjusri’s doctrine of emptiness and perfect wisdom. The imperial validation of Mount Wutai also accounts for the residence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the occult vision of the divines, and monasteries of pilgrimages’ sacred site. The iconography of early Manjusri Bodhisattva images are replete with references worships of to kingship in Mountain Wutai. After the new translation of the Garland Sutra in China, the Tang Dynasty Empress Wu (624-705) identified herself with the incarnation of Buddharaja with the aim to fulfill her aspiration to be both a pious Buddhist and an ideal (female) ruler. In 766, Amoghavajra (705-74)--- the master of the Esoteric Buddhism school, petitioned Emperor Daizong a memorandum to build the Golden Pavilion Monastery at Mount Wutai for protection of the Tang territory.
No iconic image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will be both as unique and impressive as that of the Yongle mark gilt bronze Manjusri Bodhisattva from Elite Antique & Works of Art. This Yongle gilt bronze Manjusri Bodhisattva epitomizes the most splendid achievement of Ming Dynasty court art. The gilt bronze Manjusri Bodhisattva is seated in Sattvaparyanka on a double lotus pedestal throne, and with his right hand he raises the sword (Khadga) , the weapon against ignorance, and with his left hand shows the Varada hand, the gesture of compassion for all people. Formally, the sword has shortened to a mere stump, and the tip of the sword ended in half a vajra ; the sword together with the Varada mudra as its counterpart, they represent Bodhi mind set on enlightenment by overcoming ignorance and transferring compassion.This gilt bronze Manjusri wears a finely pleated garment with rich ornaments. A veil falls from his shoulders in elegant swirls over the arms and onto the lotus pedestal. Above the pointed crown the hairdo rises, painted with blue pigment and ending in a jewel (Cintamani). In front of the figure on the top of the pedestal, the mark of the Yongle period is applied. The base of the pedestal is sealed with a plate decorated with a double visva-vajra. According to one 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 this Yongle gilt bronze Manjusri Bodhisattv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liturgical purpose performed by the Emperor Yongle for envisioning iconography of imperial enlightenment.

「前所未見,獨一無二」
大明永樂年施款,銅鎏金文殊菩薩像」,高 11.4 公分,頭戴花葉寶冠,側斜五官面相,法喜妙容,朝氣蓬勃,花瓣造型耳璫, 菩薩瓔珞裝扮,金剛跏趺坐姿,手腕腳踝,連珠鐲環,右手當胸上持智慧短劍(Khadga ,象徵「摧毀眾生愚痴」,劍刃的兩面 象徵世俗諦和勝樂諦),左手下垂作與願印(Varada mudra ,象徵「施與信徒願望」),寬肩蜂腰,身姿體態,曼妙動人,動中 寓靜,融合多元顯密造像的高雅尊貴與藝術宮廷美學。本件「獨一無二」永樂宮廷鎏金佛像,左手施與願印,右手持智慧之劍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縱觀此「前所未見」的永樂鎏金文殊造像,同時也是舉世唯一所見永樂宮廷鎏金佛造像的藝術孤品。

永樂年款鎏金文殊菩薩銅像,三大經典形象特色解析
所有大乘經典之中,文殊菩薩是空前絕後的唯一菩薩,膽敢做出提劍殺佛、驚世駭 俗的前衛性戲劇動作。自從唐代清涼淨土的五台山,成為帝王崇拜巡禮聖山道場,文 殊菩薩顯靈,躍居護國祐民的關鍵核心守護神祉。明清帝王一再於宮廷密法供養,扮 演文殊法王角色,北京故宮博物院及雍和宮的「乾隆御容佛裝像唐卡」,將乾隆皇帝 繪寫成文殊法王形象,身著佛裝法衣,其手勢及持物等,均與文殊菩薩繪像相同。乾 隆皇帝七十五歲高齡時、第五次君臨五台山,更以文殊的梵語「曼殊 Manjusri 對音, 即滿洲 Manchu」,說明文殊與滿清帝國「皇帝菩薩」的「特殊因緣」化身對應關係。
下文擬就三大主題:(一)提劍殺佛教法,(二)五台帝王道場,(三)永樂密法尊像, 論述本件「大明永樂年施」銘款、銅鎏金文殊菩薩不同凡響的經典和形象傳奇特色
提劍殺佛藉機說法,斬斷眾生迷情妄想
永樂銘款文殊銅像的經典和形象傳奇主題之一,為了要闡明般若教法,文殊菩薩不惜 提劍殺佛,以此方式藉機說法。在西晉 ‧ 竺法謢(238-316)譯《如幻三昧經》佛典, 看到身處修行涅槃的五百位精進弟子,面對前世累犯重罪,頓然心生退轉,際此關鍵 時刻,文殊竟然作勢高舉金剛寶劍,朝向佛陀進逼刺殺。文殊仗劍要殺佛,因為文殊 手中的寶劍,代表佛陀說法的智慧之劍,是足以斷除一切煩惱邪見、以及執著於生死 的迷情幻想的金剛寶劍。五百位弟子,見到文殊揮劍殺佛,體會宿世因緣果報為虛幻而不可得,頓時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證悟無上菩提心),達到解脫境界, 五百位弟子們偈語讚嘆道:「文殊大智慧,諸法度無極,手自執利劍,馳走向如來, 佛亦如利劍,二事同一相,無生無所有」。
擁有多重尊貴神格的文殊菩薩,與大乘般若思想(空性智慧法門)關係密切。文 殊菩薩 Manjushri 音譯「文殊師利」或「曼殊師利」,其中 Manju 意思指稱「妙」, shri 指稱「吉祥」;文殊菩薩又被稱作「文殊師利法王子」,「師利」是敬體稱呼, 「法王子」,意指宗教上的王子身分,指文殊將來會當「法王」,和佛陀同樣擁有 成佛作祖的法王大根器。《阿闍世王經》的說法主角,不是佛陀,而是文殊菩薩, 這部彰顯大乘空性教理的經典,提到文殊前世曾經當過佛陀善知識的「指導者」 (Kalyanamitra)。早期的大乘經典,認為文殊的智慧、辯才無礙與佛陀地位相等,甚 至將文殊視同諸佛及菩薩邁向成佛之道的「父母」,和大乘智慧經典的重要護持者。 一切佛性覺悟的根本,首先必須具備智慧,文殊等同於般若智慧,佛典中的文殊菩薩, 掌管一切佛的智慧,乃般若智慧諸之母,故謂「文殊乃諸佛之母」;新譯《華嚴經》 第七十九卷稱道:「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大乘佛教最稱突出的 重要教義,便是「般若」(Prajnaparamita) 性空思想,「般若」,泛稱智慧的意思, 具體而言,亦是指稱「性空幻有」的思想。佛陀闡釋「無我」與緣起內涵,認為所有 存在事物,不具實體,都是不生不滅,「我」只是組合的要素,小乘教徒誤解,把存 在的要素當作實體。大乘般若經典,前後在印度經歷一千多年之發展歷史。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魏晉名士屢以玄學命題解說大乘「般若」理論,如王弼拈出「得象在忘言」, 「得意在忘象」。作為開啟智慧的文殊菩薩,在有名的《維摩詰經》斗室探病情境品中, 他與維摩詰居士,辯論萬法性空的成佛境界,演繹「入不二法門」、無說無言的般若 智慧思想。大乘經典中的文殊菩薩,示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戲劇化行為,例如,仗劍 發出殺佛、夏日安居於外與淫女廝混、扮作外道去度化外道等。文殊菩薩的不拘小節,擴大大乘佛教化度眾生的方便法行。

五台帝王巡禮應化,華嚴護國祐民道場
本件永樂銘款文殊銅像的經典和形象傳奇主題之二,於五台山清涼聖地化現、顯靈、 說法的文殊菩薩,迭受隋唐盛世帝王尊崇供養。五台山又稱清涼山, 相傳為華嚴宗的 文殊菩薩顯靈說法道場。五台山,位在山西省五台縣東北四十公里,其東、西、南、北、 中部,分佈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五座高聳山峰,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 台錦繡峰,北台華頭峰,中台翠嶺峰 ( 北台的海拔高出海平面三○五八公尺,為華北最 高峰 ),五座峰頂平坦,環抱聳峙、寬廣如疊土之台,所以號稱五台山;因為「歲積堅冰, 夏仍飛雪,曾無炎暑」,山中清流潺潺,松柏掩映,可消暑氣,涼爽宜人,自古亦稱 清涼山。《華嚴經》(Avatamsaka Sutra) 經文指出,東北方有座清涼山,文殊菩薩及其 一萬菩薩眷屬,常住此山顯現瑞相說法。另唐代譯本的《文殊師利陀羅尼經》,也講 到佛陀滅度之後,南贍部州東北方大振那國 ( 或譯摩訶支那國,指中國 ),有一五頂山,相傳為文殊師利居住和說法地點。華嚴宗中興之祖的澄觀大師 (738-839,華嚴宗四祖, 又稱清涼國師 ) ,即根據以上兩部經文敘述的地點,確定中國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示現說 法的道場。唐代五台山,鼎盛時期有三百六十多所寺廟,包括華嚴宗的華嚴寺,密宗 的金閣 寺、玉華寺,淨土宗的竹林寺,或佛光寺等重要名剎,出家僧眾達萬人以上。
自幼生長於佛寺的隋文帝,開皇元年(581 年)登臨大位,便詔書敕令在五台山的「五 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像」,東台觀海寺供養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養智慧文殊, 西台法雷寺供養獅子吼文殊,北台靈應寺供養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養孺童子文殊,帶動隋唐盛世文殊菩薩造像的初次高峰。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 逐鹿天下,建立李唐 王朝以後,把太原府境內的五台山,視作「龍興之地」,擴建整修五台山寺廟,五台 山被李唐皇室認為是文殊菩薩的護國濟世道場。創始自高祖李淵,其後歷經太宗、高 宗、武后、玄宗、肅宗、代宗,各朝皇帝,建寺起塔造像,蔚為風行。《華嚴經》的 主要思想之一,倡言「三身佛說」,將毗盧遮那佛 ( 大日如來佛 ) ,當做宇宙世界的萬 有本體,舉一微塵,即可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剎那,便可涵攝一切時,因此一切萬物與時空,俱為毗盧遮那佛同時的「共存」 (Concomitance)湧現。而且《華嚴經》 並將文殊菩薩認為是般若的象徵,既然成佛修行必須透過般若思想的體驗證悟,文殊 菩薩,便成為大乘佛教信徒達成修證解脫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般若智慧傳播者和守衛者。史載唐中宗李顯,依照華嚴宗實際創始人 ‧ 法藏大師 (643-712)奏請,准其在長安、 洛陽、 吳、越地區,以及五台山,五處建造華嚴寺,全國這五處寺院的華嚴寺,成為 唐代帝王華嚴學的中心。
五台山不僅是李唐皇朝文殊菩薩的護國供養道場,經過安史亂後,「朝五台、禮文 殊」,更加進一步和密教的守護神尊思潮,相互接軌融合,開啟亞洲各國帝王聖山巡禮崇拜的源頭蒿矢。天竺名僧、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 (Amoghavajra,705-774),多次 上書代宗皇帝李豫,敕旨如期完成五台山金閣寺的建造,使五台山躍居全國密教信仰 中心。不空呈給代宗皇帝的奏書,一再加重語氣,反問代宗 :「成就金閣寺,捨陛下其 誰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以及吐蕃 軍隊連年的進犯,兵禍不斷,內憂外患,密教 經典《千手千缽大教王經》中,所塑造文殊新的護國神力,不啻是君王朝野上下、迫 切需要的當務之急,因此,代宗大力推展文殊信仰,祈求文殊護佑,安定民心。當大 曆二年 (767) 所有工程完工時,不空獲任命為金閣寺主持,大曆七年(772),不空奏請 之下,代宗下詔敕令,全國各地寺院齋堂,廣建造文殊殿,以文殊尊像為天下寺院上座, 自此,唐代所有寺院建寺,必有文殊菩薩閣像。宋代寺院也多因襲唐律,設有文殊造 像,以示尊崇護佑。唐代五台山,可謂享譽國際的佛教文化、暨文殊造像藝術交流中心; 代表日本室町時代生活美學和文藝趣味、裡外敷貼金箔、品茗論藝的金閣寺 ( 即鹿苑寺 舍利殿 ) ,名稱竟然淵源自中國五台山密教信仰中心的金閣寺。唐代大臣王縉 ( 詩人畫家王維的弟弟 ),記述當時五台山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整體寺院耀眼建築,耗資計錢巨億萬,令人嘆為觀止。

永樂文殊銅像,帝王密修成就本尊
本件永樂銘款文殊銅像的經典和形象傳奇主題之三,凝聚顯密生命能量轉換,體現 無與倫比的明代宮廷帝王密法本尊成就造像之最。感謝日本僧人圓仁 (Ennin 794-864) 的曠世鉅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留給我們間接看到唐代五台山文殊真容造像珍貴 無比的實錄。這位歿後獲清和天皇頒賜慈覺大師諡號的日本天台宗三祖,根據他前後 歷時九年 (838-847) 訪華見聞日記,撰寫而成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抄本,自明 治中葉被發現後,備受史學專家高度重視,圓仁巡禮行記抄本和與玄奘大師的《大唐 西域記》,以及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三者被合稱為中古世界的三大旅行記。 早在武則天改元稱帝之時,已大量翻譯《一字咒王經》、《六字神咒經》、《文殊師 利咒王經》、《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等顯密融合經典,宣揚文殊的護國、護王功德; 又釋延一所撰《廣清涼傳》,述及武則天於長安三年(703)時,命工匠琢「玉御容」 文殊像,「入五台山禮拜」,欲藉文殊神力,鞏護政權,令國土安寧。圓仁於開成五 年 (840) 五月十七日,參訪五台山時,金閣寺仍為當時最大的密教和禮拜文殊菩薩信仰 中心,圓仁虔心瞻仰「大聖文殊菩薩像,容貌顒然,端嚴無比,騎獅子像,滿五間殿, 其獅子精靈,生骨儼然,有動步之勢」。再者,《廣清涼傳》記載唐睿宗李旦景雲初 年 (710-711),塑士安生,往五台山菩薩頂,塑捏文殊菩薩真容,略與圓仁記述,匠師 在第七次時才終於成功地塑造出文殊菩薩騎獅形象,兩人敘事情節,大同小異。騎乘 獅子的文殊菩薩真容,非但與大乘佛典《華嚴經》中文殊的形象相互對應,並且也在 密教的經典和曼茶羅扮演護國祐民的關鍵角色;不空在五台山創建金閣寺,弘傳密法 的最大特色,便是基於文殊菩薩的顯靈應化,憐憫未能成佛的眾生,特別示現真容聖 像渡化,轉換神秘護持力量,安邦定國天下大治。

五台山歷代各寺院供奉的文殊菩薩, 造型有五十多種,包括帶箭文殊(菩薩頂)、千缽文殊(顯通寺)、金剛文殊(觀海寺)、 甘露文殊、智慧文殊、老文殊、紅文殊、黃文殊、白文殊等(圖一「五台山殊像寺文 殊菩薩像」,圖二 敦煌第 220 窟,「新樣騎獅文殊菩薩圖」,圖三日本京都清涼寺藏「宋 代騎獅文殊菩薩版畫」)。
2005 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首度舉辦明代「永樂大展」時,出現的一尊「大明永樂年 施」銘款四臂文殊鎏金銅像,掀起全世界收藏家及文博單位對於早期永樂宮廷鎏金銅 像的特色,重新賦予高度美學座標的價值與定位。本件永樂年款銘款文殊鎏金銅像(高 度 11.4 公分),整體非凡特色如下:(一)本件小型文殊鎏金銅像,頭戴花葉寶冠, 額方頰豐,國字臉形,繒帶耳璫,臂飾環釧,珠串瓔珞,披帛繞身,上身赤裸,腰著 長裙,結跏趺坐,束腰蓮座,仰覆蓮瓣,捲雲紋飾,滿佈綴珠,做工精美華麗,臻於 漢化宮廷美學風格的上乘作品。

(二)初步估計,中國大陸本土全境,約計存在 200 件明代永樂及宣德銘款宮廷造像,箇中文殊鎏金銅像,多數高度均為 20 公分以上,辨 別持物以書劍兩種為主,亦有少數四臂文殊鎏金銅像,分別收藏或供奉於北京故宮博 物院(圖四北京故宮藏「明永樂四臂秘密文殊菩薩坐像」,高 21 公分)、首都博物館、 大昭寺、布達拉宮等地。(三)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絕不亞於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的永樂皇帝,這位卓具開創性功績的英雄人物,同時也是明代皇家古典宮廷美學造像 的實際肇建者。靖難之役奪得皇位以後,永樂皇帝繼承元代諸帝以半壁江山國家賦稅, 供養西域蕃僧,分封三大政教法王,盛大崇佛法會、護國懷柔供養活動,達於前所未 有的鼎盛時期。除了乾隆之外,他對藏傳佛教造像的大力獎掖及扶持製作,高居所有 明清帝王之冠,傳世的永樂年銘款文殊鎏金銅像,即是由他主導之下的嶄新宮廷古典 美學藝術風格成就。(四)本件永樂文殊鎏金銅像,顯然是特為皇帝個人觀修的密法 成就尊像,符合於明代宮廷法會儀軌供養的至高無上殊勝「皇帝本尊像」。根據扎雅 活佛的名著《西藏宗教藝術》,明代宮廷造像共分兩種類型,專為皇帝個人觀修的「皇帝本尊像」,以及一般佛教儀式供奉的「事奉佛像」,本件出自宮廷專設造像機構「御 用監 ‧ 佛作」的永樂文殊鎏金銅像,隸屬於帝王修行成就密法的「皇帝本尊像」。經 過二十世紀七○年代起,藏傳學者卡玫 H. S. Karmay 和施洛德 Ulrich Von Schroeder 等 人的闡發解析,帶有「大明永樂年施」銘款的文殊鎏金銅像,始漸次受到世人的珍視 和收藏。(五)本件文殊鎏金銅像,採四分之一側斜五官面相,法喜妙容,朝氣蓬勃,花辮造型耳璫,菩薩瓔珞裝扮,金剛跏趺坐姿,手腕腳踝,連珠鐲環,右手當胸上持 智慧短劍(Khadga,象徵「摧毀眾生愚痴」,劍首以五股金剛杵收尾,劍鏜蓮瓣文裝飾, 劍刃的兩面象徵世俗諦和勝義諦),左手下垂作與願印(Varada mudra,象徵「施予信 徒願望」),寬肩蜂腰,身姿體態,曼妙動人,動中寓靜,融合多元顯密造像的高雅 尊貴與藝術宮廷美學。本件舉世所見唯一手持智慧之劍和與願印樣式的文殊鎏金銅像, 堪與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典藏的文殊菩薩銅像(例如:圖五瑞士芮特堡博物館 Rietberg Museum「永樂銘款四臂文殊銅像」,14.5 公分,圖六瑞士芮特堡博物館「永樂銘款文 殊銅像」,19.5 公分,圖七瑞士芮特堡博物館「宣德銘款文殊銅像」,26.5 公分), 相捋並比,毫不遜色,不論就細部微觀形象,以及宏觀的博物館級檔次收藏特色而言, 其獨特性、稀有性及藝術性,見證所有傳世明代永樂修行法蔓「皇帝本尊像」之中、 無與倫比的寰宇絕響文殊銅像孤品。

中國四大朝聖名山之中,以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尊像,最受隋唐開始至明清時期、 歷代帝王無與倫比的供養和重視。明清帝王一再於宮廷密法供養文殊修行本尊,多次登臨五台山的乾隆皇帝,繪寫「乾隆御 容佛裝像唐卡」(圖八北京雍和宮藏品, 圖九雍和宮「乾隆御容佛裝像唐卡」主尊 細部特寫),將自己成扮演成「皇帝菩薩」的文殊法王化身。有別於「家家觀世音, 戶戶阿彌陀」的家庭式庶民個人供養神祉,「以智慧之劍,證無上菩提」的文殊菩薩,位居華嚴密典護國祐民本尊,迭受 中國盛世帝王皇室尊崇供養。諦觀依舊草堂本件永樂銘款、擁有舉世唯一手持智慧 之劍和與願印樣式的文殊鎏金銅像,凝聚顯密生命能量轉換,共享華嚴帝王不朽的 「法身慧命」菩提境界。
